【健康科普】“房”患于未然 带您揭开房颤的神秘面纱
房颤是什么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正常情况下,心脏有规律地跳动,就像一个精准的时钟,由窦房结发出电信号,指挥心房和心室有序收缩舒张,维持血液循环。然而,发生房颤时,心房的电活动变得紊乱,不再有规律地收缩,而是快速无序地颤动,频率可达每分钟350 - 600次。这使得心房失去了有效的收缩功能,血液在心房内瘀滞,容易形成血栓。

02
房颤的危害
1. 增加中风风险:房颤时心房内形成的血栓一旦脱落,会随着血液循环流向全身,最常见的是堵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中风,也就是脑梗死。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比普通人高5倍,而且房颤引发的中风往往更严重,致残率和死亡率更高。
2. 心脏功能受损:长期房颤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脏逐渐扩大,引发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3. 心律失常相关症状:患者常感到心悸,也就是心慌,心跳节奏紊乱,忽快忽慢。还可能伴有胸闷、气短、头晕、黑矇等症状,影响日常活动和工作。
4. 死亡风险显著升高:房颤患者未来5-10年的全因死亡率明显增加,男性升高1.5倍,女性升高1.9倍,主要死因包括脑卒中、心力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
5.认知障碍与痴呆:反复的微小血栓栓塞或脑部长期供血不足,可导致渐进性认知功能衰退,增加痴呆风险。
03
房颤的常见症状
1. 心悸:感觉心跳加快、不规则跳动,就像心脏在“翻跟头”或“怦怦乱跳”,这是房颤最常见的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心悸感较为强烈,影响日常生活;而有些患者症状较轻微,甚至可能没有明显感觉,尤其是在房颤发作初期或心室率不快时。
2. 胸闷:胸部有压迫感、憋闷感,就像有一块石头压在胸口,这是由于房颤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所致。
3. 气短:活动后或安静状态下都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气不够用的情况,这与心脏功能下降,不能为身体提供足够的氧气有关。
4. 头晕、黑矇:由于房颤影响心脏泵血,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严重时眼前发黑,甚至短暂性意识丧失。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通常出现在心室率过快或伴有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房颤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这种情况被称为“无症状房颤”。无症状房颤同样具有中风等风险,容易被忽视,因此定期体检筛查房颤非常重要。
04
房颤的高危人群
1.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显著增加。6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约为1%,而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高达7 - 10%。这是因为老年人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退变,心脏传导系统也出现老化,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
2. 高血压患者: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左心房增大。左心房增大后,心肌细胞电活动容易异常,从而引发房颤。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更高。
3. 冠心病患者:冠心病会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增加房颤的发生几率。同时,冠心病患者常伴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这些情况也会进一步促使房颤的发生。
4. 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病变,如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等,会影响心脏内血液的正常流动,导致心房压力升高,心房扩大,容易诱发房颤。
5. 肥胖人群:肥胖会引起体内代谢紊乱,脂肪堆积在心脏周围,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肥胖还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增加了房颤的发病风险。
6. 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对心脏有直接毒性作用,长期大量饮酒会损害心肌细胞,干扰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引发房颤。研究表明,每天饮酒超过3-4个标准饮酒单位(1个标准饮酒单位相当于14克纯酒精),房颤风险会明显增加。
05
房颤的诊断方法
1. 心电图:这是诊断房颤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普通心电图可以记录短时间内心脏的电活动情况,若在检查时正好处于房颤发作期,心电图会呈现出典型的房颤特征,如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规律不一的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等。对于发作不频繁的房颤患者,还可采用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它能够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大大提高房颤的检出率。
2. 心脏超声:心脏超声可以清晰地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房、心室的大小、形态,以及心脏瓣膜的情况。对于房颤患者,心脏超声有助于发现可能存在的心脏基础疾病,如心房扩大、瓣膜病变等,这些因素与房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心脏超声还可以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3. 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还会安排一些其他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引起房颤的常见原因之一,通过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助于明确房颤是否由甲亢导致。此外,血液生化检查,如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也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排查其他可能影响心脏功能的因素。
4.电子手表等个人设备。
06
房颤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控制心室率:对于一些不适合转复窦性心律或暂时无法转复的患者,控制心室率是主要治疗目标。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䓬、维拉帕米)和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这些药物通过减慢房室结传导,使心室率维持在合适范围,减轻心悸等症状,改善心脏功能。
转复窦性心律:部分房颤患者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窦性心律,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胺碘酮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房颤,尤其是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普罗帕酮一般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药物转复成功率相对有限,且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使用时需密切监测。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关键措施。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华法林使用历史悠久,但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根据结果调整剂量。新型口服抗凝药使用相对方便,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但价格相对较高。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是否合并其他疾病、中风风险评分等,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
2. 非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术:这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通过将导管经血管送入心脏,在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或冷冻能量,破坏引起房颤的异常电活动病灶,从而恢复窦性心律。导管消融术主要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对于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也有一定疗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导管消融术的成功率逐渐提高,并发症发生率逐渐降低。
外科手术:对于一些同时合并心脏其他疾病,如心脏瓣膜病需要手术治疗的房颤患者,可在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同时进行房颤消融手术。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迷宫手术及其改良术式,通过在心房上制造一些瘢痕,阻断异常电传导通路,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外科手术治疗房颤的成功率较高,但创伤较大,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07
房颤的日常预防与护理
1.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维持心脏健康。减少钠盐摄入,每天不超过5克,可降低高血压的发生风险,进而减少房颤的诱发因素。同时,避免食用过多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以控制血脂水平。
适量运动: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控制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但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已经诊断为房颤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戒烟有助于降低房颤的发生几率。过量饮酒是房颤的明确危险因素,应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含量不超过25克,女性减半。
控制体重:肥胖与房颤密切相关,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²的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预防房颤。
2.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规范治疗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能够有效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定期复查,确保病情得到良好控制。
3. 定期体检:特别是对于房颤高危人群,如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等,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非常重要。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存在无症状房颤,通过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降低中风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4. 心理调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可能诱发房颤。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通过适当方式缓解压力,如听音乐、冥想、与朋友交流等,对心脏健康有益。

我国约1800万房颤患者中,30%-40%无症状,首发表现可能是致残性卒中或猝死,堪称“隐形杀手”。早发现、规范抗凝治疗及心率/节律管理是降低风险的核心。通过了解房颤的相关知识,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希望大家都能关注心脏健康,远离房颤困扰。
房颤专病中心介绍
房颤会导致脑卒中、肢体、肾脏等器官栓塞风险明显增加,引发心脏扩大、心衰、心律失常心肌病,同时会影响认知功能。
房颤专病中心在房颤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优势如下:专家团队由心内科、电生理专家、心电图室、卒中防治团队等多学科专家组成,提供全方位诊疗服务;采用射频消融、Marshall静脉酒精消融、冷冻消融、脉冲消融、左心耳封堵等微创手术,技术成熟,疗效显著;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注重长期随访和健康管理;通过规范抗凝治疗和新技术应用,显著降低卒中风险。
门诊位置:
东院区门诊二楼1、2诊室
西院区门诊二楼13诊室
联系电话:
0536-3567762、3567763、3263016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