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导航

健康讲堂

您的位置: 首页 就医版健康讲堂科普文章详细

【健康科普】娃被“催熟”?家长需要警惕孩子“性早熟”!

发布时间:2024-03-21 10:04 本文来源: 文化宣传科

谈起“性早熟”,很多家长都听说过,并有不少家长会谈之色变,那么该如何科学认识“性早熟”?又该如何早期发现孩子的异常发育呢?

今天请内分泌科专家为各位家长谈一谈关于孩子“性早熟”的相关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

一、什么是性早熟?

性早熟(prcocious puberty)是指女童7.5周岁前、男童9周岁前显现第二性征(乳房出现,睾丸和阴茎增大)发育的异常,或女孩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即可诊断为性早熟。

二、性早熟的分类

根据HPGA(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是否提前启动分为中枢性性早熟(CPP)(GnRH依赖性、真性、完全性性早熟)、外周性性早熟(PPP)(非GnRH依赖性、假性性早熟)和不完全性性早熟(部分性性早熟)。

三、性早熟的病因

1.真性性早熟的病因

(1)特发性性早熟

绝大多数的真性性早熟属于特发性性早熟,约占女孩真性性早熟病例的85%,男孩真性性早熟的40%。

(2)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这种病因多见于病毒性脑炎、脑膜炎、脑外伤及下丘脑、垂体、松果体等部位的肿瘤,如下丘脑错构瘤、胶质瘤、颅咽管瘤、垂体微腺瘤及松果体瘤等。

2.外周性性早熟的病因

这种病因常见于患有性腺肿瘤(卵巢囊肿、睾丸间质细胞瘤等)、产生促性腺激素的肿瘤、肾上腺疾病(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或肿瘤)、McCune-Albright综合征、家族性高睾酮血症等原因造成,另外含激素的药物、食物和化妆品等也是诱发外周性性早熟的原因。

四、性早熟有什么危害?

1.有些性早熟是由于体内出现肿瘤,这些肿瘤能分泌类似性激素的物质,引起性发育,所以性早熟的患儿一定要及时看医生,及早进行诊治。尤其是男孩性早熟,往往是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要警惕。

2.骨骼成熟过快:早发育早停止,性早熟会影响终身高。早熟会引起骨龄的加速,比如8岁的早熟儿童,可能骨龄已达到10岁。人的长高空间和骨龄密切相关。一旦男孩的骨龄到了15岁,女孩骨龄13岁时,身高的增长空间已不足终身高的5%。所以性早熟会让孩子的骨龄大于实际年龄,骨骺提前融合,致使终身高低于按正常青春期发育的同龄人,或者达不到遗传靶身高。

3.心理问题:性早熟儿童性征提前发育,但心理、智力发育水平仍为实际年龄水平,过早的性征出现会导致孩子心理障碍,也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影响学习,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早恋、早孕等社会问题。

五、性早熟的诊断步骤

第一步:是否为性早熟。

当女孩在7.5岁前、男孩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则可以判定为性早熟。是否进入下一步检查和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骨龄情况等综合判断。男孩性早熟者多存在基础疾病等继发因素,故需要进一步仔细检查。

第二步:性早熟类型。

当已确定是性早熟且根据临床表现确定需要进一步检查后,进一步行基础LH、GnRH/GnRHa激发试验了解HPGA活性,并作性腺发育评估(盆腔B超、睾丸容积测定)以判断性早熟类型。

CPP(中枢性性早熟)诊断标准:①第二性征提前出现;②性腺增大;③血清基础及激发后LH达青春期水平;④多有骨龄提前,骨龄超过实际年龄≥1岁;⑤多有线性生长加速,年生长速率高于同龄正常儿童。其中前3点是诊断必备。

第三步:病因诊断。

对于CPP患者,重点排查中枢神经系统是否有器质性病变,是否存在PPP基础。对于PPP患者,重点在查找和明确病因。

性早熟的治疗

1 生活方式干预

(1)适当控制饮食,避免营养过剩。尤其应避免油脂多的食物,少吃甜食。但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摄入可能含有性激素的所谓“营养品”“滋补品”,避免使用可能含有性激素的护肤用品。

(2)增加体育运动,尤其应加强下肢的锻炼。每天应保证有30分钟左右的运动时间,运动项目可选择跑步、登楼、跳绳等。

(3)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每晚应有9小时左右的高质量睡眠,以保证垂体分泌足量的生长激素,对身高的快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药物干预

治疗中枢性性早熟,特别是特发性性早熟最有效的药物是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其作用机制是与垂体前叶促性腺细胞的GnRH受体结合,使LH、FSH和性激素分泌减少,有效控制中枢性性早熟患儿性发育进程,延迟骨骼成熟,改善最终成年身高,避免心理行为问题。常用药物有3种,即亮丙瑞林,曲普瑞林、戈舍瑞林。GnRHa缓释剂的常规初始剂量为3.75mg,每4周1次,根据性腺轴抑制情况调整用量。

3 中药调理

几乎每个性早熟的患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阴虚火旺”征象,通俗来讲,就是大多数性早熟患儿“内热”比较重,临床上表现为患儿大多都有怕热、口渴、面红升火、烦躁易怒、五心烦热(手足心发热、胸口发热)、盗汗(晚上睡着时出汗)、便秘等症状。按照中医辩证的规律,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采用“滋肾阴、泄相火”的方法,常用的中药如生地、炙龟板、黄柏、知母等。常用的中成药如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具体服用方法及用量需遵循医嘱。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健康科普】娃被“催熟”?家长需要警惕孩子“性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