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导航

文化建设

您的位置: 首页 公众版文化建设职工园地详细

中心医院的今夕

发布时间:2023-08-07 08:47 本文来源: 文化宣传科权限

 提起对益都中心医院的印象,我已有三十几年的记忆了。医院就像我的家,见证者我的成长,同时我也见证者中心医院这三十几年的变化。

 我的家就在益都中心医院小西门外的拐角处,童年的我经常和小伙伴到中心医院的自来水管下戏水,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那个扎两个羊角辫、又黑又瘦但满脸堆笑的小姑娘,那就是我,虽然清贫但对未来充满希望。

记得那时中心医院的小门只有一人多高,个子高的还得低着头才能走进去。走进小门,便是铺着青砖的窄窄的小道,小道两边是排水道,污水就从北侧的职工宿舍门前流过。当时的职工宿舍是一排低矮的平房,平房的对面是一座古老高大的瓦房,当时好像是做了幼儿园,园门朝南,北墙用泥土刷过,上面还写着“毛泽东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几个字,这些字可能是文革时期留下来的。小时的我,最喜欢用手指划着墙上的土末,一遍遍读上面的字,那也是缺少玩具的那个年代我们童年的游戏吧!

走过小道便是那座有着140年历史的小木楼——当年中心医院的办公楼。西式的小洋楼,掩映在苍翠的松柏之中,是那样典雅、挺拔。楼前种植了一片木槿花,每到木槿开放的季节,鲜花烂漫,香气扑鼻。因为小木楼的一切都是我们农家小院所没有的,那份好奇心的驱使,我时常走进小楼。曾走过小楼上红漆的木楼梯,曾用楼窗的玻璃当过镜子照过容颜,也曾偷偷摘一朵木槿花藏在口袋里……

 再往前走,便是中心医院的病房了,当时的病房只有几排平房,虽然比起民居的房子要好一些,但是还是有些阴暗、潮湿。透过玻璃窗我踮着脚看见,病房楼里有许多打着石膏、痛苦呻吟着的病人,还有许多穿着白大褂的忙忙碌碌的护士和医生。生病时,我曾经在这里打过针,挺疼的,有些怕人,不敢太过靠近病房,更别说走进去了。

那时候,独轮车、地排车、自行车都是当时常用的重要交通工具,家稍远的的病人就是被家人用这些交通工具送来看病的。我曾经见过有人推着独轮车来看病,车的一边坐着一位头上缠着红色方巾的小脚老太太,为了保持平衡,车的另一边放着一筐东西,他们还向我打听过门诊的位置,我还是亲自领他们去的门诊。忽然想起那时的我,算不算最早的导诊呢?还记得那年,邻家姐姐煤气中毒昏迷,因为她的爸爸工作在外,遇到事情孤儿寡母哭天抢地,我爸爸闻声,就用自家的地排车送她来中心医院抢救,当年我还小,只听老人们说,挺好个闺女差点就没命了。等姐姐出院了,她还几次三番来感谢我家的地排车呢。其实,还是多亏了距离医院近,医生医术好啊!于是,医院的大门内的停车场上独轮车、地排车、自行车……高高低低,一排排摆放着,那时候根本不用上锁,一切确保安全。

继续往前走,便来到了中心医院的东大门—也就是正门了。高高的门楼,洁白的墙壁,还算是气派的。走出大门,便是一处天天都开放的市场。除了每5天一次的赶大集,平时这里就是最大的市场了。有卖熟肉的、有卖水果的,有卖衣服、鞋子的,有卖蔬菜的,还有卖各种小饰品、小玩意的……总之,只要口袋里有钱,这里啥都买得到。我喜欢奶奶带我来这个小市场,每次奶奶都给我买些好吃的。

不知不觉,三十几年过去了,中心医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一座十三层的高大的外科楼拔地而起。这座楼宽敞明亮,病房设施先进、齐全,当年我是看着大楼一层层盖起来的。等大楼盖起来了,我作为一名护士,也搬进了这座楼里。接着我们又盖起了门诊楼、内科楼,我们也有了中央空调、中心供氧、中心吸引系统,其功能设施在省内同级医院处于领先水平。从此我们也不用每天用尽全力去滚沉重的氧气筒了。而今在中心医院建院140年之际,新院区建成投入使用。这里有二十几层的崭新的病房大楼,有宽敞明亮的病房,设备齐全的手术室,有先进的医疗器械,有温馨的就医环境……作为益都中心医院的一名职工,我在医院工作了已有近三十年的时间了,也算是中心医院的老职工了。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自建院140年来一代代中心医院人艰苦努力、不断进取,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辉煌与成绩。但,成绩属于过去,我们还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新的时代,新的机遇,新的任务,新的征程,愿我们全院职工,携手并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撰稿:保健综合老年病科-王淑静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中心医院的今夕